农产业若能突破传统种植方式,往往能掌握商机,觅得产业新蓝海。台湾“农粮署”推广现代化蔬菜设施,所生产芦笋传统上被认为可以清热退火,新鲜味美富含营养素,符合消费趋势。
芦笋一般露天栽培只能采收至6月,网室芦笋则不受气候及季节限制,不但病虫害减少,产期也变成全年可收。当露天栽培芦笋停产,市面上供给减少,价格自然上扬。网室栽培的芦笋都是每天清早4点多以人工现采,赶在太阳出来之前,芦笋呈嫩绿颜色,纤维还没变老赶紧采收,中午前配送至果菜市场。包装强调本土品牌,与进口芦笋区隔,目前已获承销人一致的口碑肯定,香气与质量不逊舶来品,今年8月份每公斤拍卖均价高达170元新台币。
台湾“农粮署”积极推动蔬菜设施现代化,以温网室分散蔬菜产季,纾缓夏季蔬菜短缺。台南市目前有2.5公顷的网室种植芦笋,栽培方式采用安全用药,通过“农粮署”辅导抽查,获准在产品包装上黏贴吉园圃标章。因为安全无虞,许多附近的老人赡养中心、育幼院向农会索取截切下来的芦笋头,炒菜或榨成芦笋汁,相当受欢迎。为了提升芦笋质量,台湾“农粮署”还鼓励农民种植进口替代的作物,自行进口国外品种种籽试种,目前已成功上市。既可以利用土地,也可以落实节能减碳地产地销。
芦笋具备高营养、高钾、低钠和低热量、不含脂肪胆固醇等优点,亦是叶酸(维生素B9)的良好来源,在国际市场享有“蔬菜之王”的美誉。台南农业改良场看到其美味商机,正合作研发芦笋汁,以低于20%的芦笋原汁稀释调整,得到最佳口味,目前已有台东店家引进试卖,若得到市场肯定,原本要废弃的芦笋根部也能充分利用,更增加农民收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