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工研院的生质能源研发团队将通常被丢弃的农作物残渣,如稻壳、甘蔗渣、玉米杆转化成高价值的再生能源,提炼出新燃料——纤维素生质丁醇,若与汽油混合使用,将可产生具潜力的生质燃料。
2010年研究人员在检讨一些被认为是失败的发酵实验结果,发现某种微生物竟然能使原来应该排放掉的二氧化碳转化、消失,甚至产生丁酸,此为生产丁醇的重要元素之一。经过一连串的验证后,证明新的发酵程序不但能做到零排碳,在相同原料使用量的基础上,所得到的生质丁醇更可达传统技术的3倍以上。
研发团队进一步把这个突破性的发现,搭配上工研院的专利,纤维素水解产醣技术,利用环保的化学反应方式,只需5个小时就可将各种农业废弃物,转化成可发酵的醣从醣中产出的丁醇比率高达97%,完全超出实验的理论值。
两项技术的结合让整体减碳效益比甘蔗酒精或玉米酒精高出2至4倍,反应速率快又大幅降低制造成本。只要进入量产,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可取代汽油的生质燃料的梦想就得以实现。
超越理论值的突破,让纤维素生质丁醇生产技术在国际生质能源领域引起瞩目,2013年得到美国百大科技研发奖。日前由原工研院绿能所所长童迁祥博士领军,以创纪录的技转金额拿下“近无碳损纤维素生质丁醇”关键专利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人们将可使用更节能环保的生质丁醇作为替代燃料,过去数百万年来形成的石油将有机会减缓被快速消耗的危机。